吉祥醫生 Dr. Kut Cheung's Blog - 分享變美的心得, 一起努力活成最美的自己.
  • 博客文章
    • 美麗生活
    • 自由生活
    • 健康生活
博客文章
    美麗生活
    自由生活
    健康生活
  • 博客文章
    • 美麗生活
    • 自由生活
    • 健康生活
吉祥醫生 Dr. Kut Cheung's Blog - 分享變美的心得, 一起努力活成最美的自己.
健康生活, 美麗生活

美美的運動去 —跑步篇

Skincare for runners

近年跑步的熱潮方興未艾。跑步固然是很好的帶氧運動, 但是也會帶來種種的美容和皮膚問題! 如果你不打算以掛靴這終極的方法來保護皮膚的話,就要採取以下措施,以保持你的皮膚健康,及在良好狀態。

毛囊炎和暗瘡
運動促進血液循環,但也促進皮脂和汗水分泌。對於許多跑步者,不論男性和女性,在跑步時,天然存在於皮膚的細菌被皮脂和汗水被困在毛孔中,引發暗瘡。毛囊炎,是另一種形式的痘痘,情況與暗瘡差不多, 不過發炎的是毛囊,從而導致一整片的紅色凸起的小瘡子。

對策:
出汗後一小時內洗澡,以保持皮膚清潔。如果你不能馬上洗澡,用毛巾/濕紙巾抹身,或至少換件衣服。

辛勞的雙腳
跑步運動員的腳往往不是很漂亮,這要歸咎於水泡,脫皮、厚繭和真菌(香港腳)。跑者往往面對的, 正是2個腳部皮膚的敵人 —濕氣和摩擦。 快速的摩擦令水泡出現,而慢慢, 長期的摩擦揉搓,就會形成厚繭。同時,足內被困的水分(例如,腳趾之間)可能導致皮膚被浸壞 (maceration),令受影響的皮膚看起來比周圍的皮膚蒼白,浸壞了的皮膚很容易出現真菌感染。

對策:
聚丙烯(Polypropylene) 或羊毛材質的襪子可吸走濕氣(可試試5趾襪以吸走趾間汗濕),你也可以使用爽身粉或香港腳粉,防止潮濕引發真菌增生。
跑步之前,在容易長水泡的地方塗上一層凡士林或防水泡膏可以幫助避免它們產生。
如水泡已形成, 可用消毒的針輕輕戳破, 但不要撕掉表皮。在已破的水泡上塗上Benzoin Tincture安息香酊(在藥房有售),可加快癒合。
跑完步後,應立即脫下襪子來風乾腳部。
在一盆暖水中, 放半杯Epsom Salts, 浸腳15分鐘後, 用浮石輕輕的軟化和磨薄厚繭 — 要分幾次慢慢磨, 一次過磨得太激烈會令你皮破血流。如果繭十分厚,厚得可以看到它們的下面有一個暗暗的的瘀痕的話,這可能是一個很深傷口或感染,要去看醫生或足部診療師了。

對抗磨擦
再次是老問題: 摩擦! 皮膚摩擦皮膚,或與寬鬆或不合身的衣物重複性接觸,可導致皮疹,甚至感染。磨擦最常見的地方是在上臂、乳房下方、大腿之間,或(男士)的乳頭。濕氣,不論是汗液或雨水,會讓情況變得更糟。
對策:
i. 跑步前塗抗擦傷膏或凡士林都可提供保護;
ii. 確保衣服貼身合身,但不會太緊 (anti-chafing clothes);
iii. 穿由排汗質料 (sweat wicking fabric)製造的; 並且沒有接縫(seamless) 的運動衣;
iv. 皮膚被磨擦後,可使用凡士林或蘆薈啫喱保護和舒緩皮膚。

皮膚鬆弛
跟據美國著名整型外科醫生Dr. GERALD IMBER, M.D., 所觀察,跑步 (和所有其他高強度的運動),都會引起皮膚大幅度的簸動,從而破壞皮膚中的膠原蛋白 — 所謂的 “the runner’s face”。這不會是一夜之間發生的,但這是這運動的一個缺點。在筆者的經驗中, 的確有the runner’s face – 面部的脂肪加速流失, 面部皮膚加速下垂; 大約會在開始恆常長時間跑步(每星期3次以上, 每次長於45分鐘) 一至二年後被察覺。

暫時沒有預防 “the runner’s face”的方法,建議一眾跑步愛好者加強皮膚的抗老護理。

本文章謹提供個人經驗和知識分享,並不完全代表醫學界立場, 亦無任何推廣或宣傳任何產品/服務的用意。本文內不能代替正式診斷意見。病人在按受任何醫學治療前應先咨詢醫生意見及了解治療風險。

Page 14 of 53« First...10«1213141516»203040...Last »

搜尋

分類

  • 健康生活 (13)
  • 美麗生活 (53)
  • 自由生活 (9)
瘦臉針真的有效嗎?

瘦臉針真的有效嗎?

17 10 月, 2019
五種吃的防曬品

五種吃的防曬品

好吃的防曬品

好吃的防曬品

頸部皮膚問題及解決方法

頸部皮膚問題及解決方法

16 10 月, 2019
天氣影響皮膚質素, 如何自救?

天氣影響皮膚質素, 如何自救?

在這裡分享美麗的心得, 希望與您一起活成最美的自己.

© 2019 copyright drkutcheu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誌謹提供個人經驗和知識分享,並不代表醫學立場. 本文內容不能代替正式診斷意見。在按受任何醫學治療前應先咨詢醫生意見及了解治療風險。部分圖片自網路下載, 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