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醫生 Dr. Kut Cheung's Blog - 分享變美的心得, 一起努力活成最美的自己.
  • 博客文章
    • 美麗生活
    • 自由生活
    • 健康生活
博客文章
    美麗生活
    自由生活
    健康生活
  • 博客文章
    • 美麗生活
    • 自由生活
    • 健康生活
吉祥醫生 Dr. Kut Cheung's Blog - 分享變美的心得, 一起努力活成最美的自己.
美麗生活

要皮膚健康, 先要水油平衡

1/ 面部油脂分泌旺盛的原因是什麼?

皮脂腺的分泌增加的因素眾多,包括以下:

  1. 體質遺傳:這是最重要的因素,決定了一半以上的皮脂分泌,按照不同的人種、性別、皮膚部位而決定。臉部的皮脂量是其他部位的4~10倍,其中T字部位的皮脂腺更高達每平方公分700~900個。這些皮脂腺發達的部位,如鼻子兩側、眉毛、髮際、耳後、頭皮、前胸等,又被稱為脂漏部位。
  2. 內分泌:皮脂腺是睾固酮的接受器官,雄激素可以促使皮脂腺增生肥大,分泌活動增加,所以青春期以後皮膚有明顯的出油現象。雄性激素的活性代謝物5α-DHT,現在被認為是導致出油的主要因素。
  3. 心理壓力:皮脂腺分泌受神性統及內分泌支配,有些人在精神緊張、過度壓力勞累時,特別容易出油、長暗瘡、甚至掉髮。這是可能是直接透過交感神經作用,或因為情緒影響荷爾蒙分泌異常的而導致的後果。
  4. 飲食藥物:糖分、脂肪都增加體內油脂生成,所以應多攝取高纖低脂的食物。同時維他命B2、B6、E,都是皮脂代謝當中重要的維生素。有雄激素活性的藥物,像類固醇也會讓皮脂腺分泌多量油脂。
  5. 溫度溼度:氣溫每上升一度,油脂分泌量就會增加 10%,皮脂腺在夏天溫度高時,分泌較旺盛,出油情況也會厲害。
  6. 發炎刺激:日曬、悶熱使臉部發生泛紅、燥熱的情形,或是物理性的摩擦刺激,也會誘發皮脂分泌。
  7. 微生物與免疫因素:正常毛囊皮脂腺中存在著許多痤瘡桿菌、白色葡萄球菌、皮屑毛囊芽胞菌、毛囊璊蟲。毛囊中的 “壞”微生物過度滋生,會產生游離脂肪酸刺激皮脂腺出油發炎。在患病、壓力、免疫力下降的時期,也常常會有皮脂分泌失調現象。

2/ 控油與保濕的護理有需要同時進行嗎?

視乎皮膚需要。有些皮膚只要控油, 而其他皮膚則只要保濕,一些就兩項動作都需要;同一個人的皮膚在不同時候/季節也會有不同需要,很難憑空說控油與保濕是否有需要同時進行。

3/乾性皮膚有需要控油嗎?

乾性皮膚如果沒有出油嚴重的情況(皮膚泛油光, 嚴重脫妝、黑頭粉刺) 的話就不需要控油了。就算有需要,大多乾性皮膚都只需要局部(T 位)控油即可。

4/同樣地油性皮膚有需要保濕嗎?

油性皮膚要做好保濕措施, 不然皮膚有機會變成所謂的「內乾外油」膚質。油性皮膚的保濕可選用清爽不含油脂的產品。

5/多敷保濕面膜對控油有幫助嗎?

如果皮膚是因為缺水而出油的話,多敷保濕面膜對控油有些用處。但要提醒一下,保濕面膜只應作急救用途,長遠來說,要一套適合的護膚品來保持水油平衡才是王道。

6/就控油與保濕這範疇上,有什麼護理貼士?

現在的控油產品大多使用複合配方,以下是常用的成分:

  • 控油成分: 南瓜素、海藻萃取物、asebiol,可以直接對調節皮脂分泌的5α還原酶產生抑制。
  • 吸除油脂: 高分子聚合物、二氧化矽、二氧化矽鈦、氧化鋅、微粒海綿體,作用是吸附油脂。
  • 收斂消炎: 高嶺土、葡萄糖酸鋅、金盞花、金縷梅、小黃瓜、茶樹萃取,可以安定緩和皮脂腺的刺激,減少皮脂分泌。

7/在選擇控油及保濕的產品上,有沒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 由於皮脂分泌是人體的自然代謝與保護功能,再好的控油產品頂多能將出油時間延長一倍,如洗完臉後兩小時才出油的人,使用控油產品則可將臉部出油時間延長為四小時。想要找到完全抑制出油的產品幾乎是不可能,所以不要只顧及抑制油脂,油水平衡才是令皮膚最接受的保養方式。
Page 41 of 53« First...102030«3940414243»50...Last »

搜尋

分類

  • 健康生活 (13)
  • 美麗生活 (53)
  • 自由生活 (9)
瘦臉針真的有效嗎?

瘦臉針真的有效嗎?

17 10 月, 2019
五種吃的防曬品

五種吃的防曬品

好吃的防曬品

好吃的防曬品

頸部皮膚問題及解決方法

頸部皮膚問題及解決方法

16 10 月, 2019
天氣影響皮膚質素, 如何自救?

天氣影響皮膚質素, 如何自救?

在這裡分享美麗的心得, 希望與您一起活成最美的自己.

© 2019 copyright drkutcheu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誌謹提供個人經驗和知識分享,並不代表醫學立場. 本文內容不能代替正式診斷意見。在按受任何醫學治療前應先咨詢醫生意見及了解治療風險。部分圖片自網路下載, 如有侵權聯絡刪除。